第八百七十七章 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 (第1/2页)
赵桓示意李纲坐下。
大宋朝是一个封建王朝无疑,毕竟自己这个皇帝真实存在,不是封建又是什么?
大宋朝的封建和螨清的封建又不太一样,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,大宋朝的特点就是造反等招安。
大宋朝的百姓的确有血性,而且这个血性并非只用于内讧,这一点在金兵南下的时候,大宋朝的百姓如何奋起反抗可见一斑。
历史上,南宋初年,只要说要打金贼,那都能拉起一支队伍,由南向北的打过去。
比如岳飞连结河朔,就在河东、河北两地,搞了四十多万的起义军。比如辛弃疾,喊一嗓子,众人影随,熙熙攘攘。
这都是大宋朝百姓的血性的具现。
“李相,你以为朕这故事讲得不好?”赵桓胜券在握的笑着说道,他是大宋皇帝,对大宋和李纲一样了解,既然将这本狂人日记拿出来,自然有他自己的道理。
赵桓看着李纲思考的模样,十分严肃的说道:“李相呀,朕在的时候,的确无碍,朕不在了呢,十年、五十年、百年、千年之后呢?”
“李相以为,介时,这吃人会是何等的模样?我们的确可以说,死后哪里管他洪水滔天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,可是这个问题已经在我们手里出现,我们不去解决它,难道要交给后人吗?”
“这和之前苏州知府,鄂州赵承佑捂盖子,越捂越严重有何区别?”
“难不成等到大唐上下皆怀念唐太宗的时候,才追悔莫及吗?”
李纲拱手说道:“是臣着相了,这日记里,写的内容太过骇然,臣自以为见过了大风大浪,世事沉浮,猛然间听到如此暴论,才一时间才乱了心神,官家圣明。”
赵桓点头,略微有些怅然的说道:“小病不治,大病难医,若是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,再去医治,岂不是为时已晚?这病症已经有了,那朕、你们公卿都抱着耳朵不听,捂住眼睛不堪,闭上嘴巴不说,那朕和蔡桓公讳疾忌医,有何区别?”
蔡桓公讳疾忌医是个典故,说的是扁鹊三次觐见蔡桓公,次次都在警告蔡桓公生病,蔡桓公就是自满不应,最终病入膏肓,再寻扁鹊,扁鹊已经遁走。
赵桓看着朝臣们掷地有声的说道:“所以朕才会从律法开始,这反剥削的核心,不能动摇!”
“官家圣明。”诸位朝臣们倒是山呼海喝这件事上,达成了一致。
赵桓看着朝臣们,总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,但是有不知道哪里不对劲,他琢磨了很久,也没有个思绪,索性暂且放下。
“李尚书,塘口又没钱了。”赵桓切入了下一个议题,何栗送到京中的札子,朝臣们都在看了。
其实塘口的问题,在赵桓看来,就是大宋朝整体的发展,跟不上塘口的发展速度,作为最合适的港口,塘口的发展速度甚至比津口还要快上许多,它的发展领先于整个大宋朝,以至于塘口无钱可用。
换句话说,就是塘口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宋朝印钱的速度,并且是远远超过,才出现了如此问题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